企业的非企业化和超企业化浪潮即将到来。从纵向一体化组织的管理到
项目管理,是我们正在经历和见证的管理革命。对这一革命性趋势的忽视将导致许多管理实践的误解和管理理论的盲点。在德鲁克看来,虽然管理一词和管理直到20世纪才出现,但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6000年前,监督基奥斯金字塔建设者的人肯定比今天任何人都好CEO大家都知道多了。那个人比任何人都好的原因。CEO我们都知道很多,因为他管理的不是超大公司,而是超大项目。
项目管理是所有管理中最复杂、最微妙的管理。今天,人们经常把管理等同于企业管理。事实上,即使是最狭隘的管理也包括盈利组织(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两种管理类型——个人管理和
项目管理。当然,这种划分也是一种方便假设。实际管理行为不是那么纯粹,这些类型管理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清晰。在以知识资本取代货币资本成为主要财富资源的公司中,我们可以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中找到各种管理因素:领导者的个人培养往往与企业培养有关,公司资产与员工的个人资产(主要由知识资本组成)密切相关。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可以变成项目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曾半开玩笑地说,未来的工厂只有两个员工:一个人和一只狗,人们负责喂狗,狗负责看到这个人不要碰工厂里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明茨伯格的意思是,在未来的企业中,定期生产和经营将留下越来越少的空间,因为只要能够程序化生产,就可能被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智能设备所取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企业将越来越清晰。相反,定期生产和管理只会占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一小部分。企业的主要竞争力核心,未来不能定期、程序化的生产和管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力越定期、程序化,就越不容易形成核心竞争力,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人类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重复运营——重复运营,每周和每周的创新活动,如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前者是项目和偶尔的创新活动。众所周知,前者获得的利润很小,由于过程的可复制性,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亏损(如彩电行业和PC行业已经出现了)。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生活水源——表现为项目的创新活动。一个项目的领导者通常被称为项目经理(manager)的含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在生产线上负责的管理者(manager这个词的本义)。因为他领导的团队远不那么清晰,指挥和控制不再有效,而是激励和指导。领导者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将军、教练、乐队指挥和教师。作为项目团队的领导者,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工作场所不再是事先规划的工厂或工地,而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剧院和嘉年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汤姆·彼得斯认为,今天的公司已经进入了无结构(或弱结构)时代,称无结构时代的管理为解放管理,本质上是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固定的组织结构。“流程再造” (Reengineering)迈克尔,理论创始人·哈默最近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包的普及,企业之间的业务互联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经营越来越被水平和超文本经营所取代。也就是说,传统的企业
边界呈现逐渐消失的苗头。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将越来越多地作为项目来运营。以项目为中心,而不是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迄今为止,“商务”(Business)一词差不多总是可以与“企业”(Enterprise)一词互换,如我们把“成长中的企业”说成是Growing Business,把“企业对企业”成是Business to Business(B2B)。但我们已经看到,Business正同时向两个方向嬗变——一方面,Business将变得越来越大,大到任何一个企业(哪怕它是像IBM这样的超大型企业)都无力承担,只能以“战略联盟”的形式来完成;另一方面,Business将变得越来越小,小到只需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查尔斯·汉迪在2001年1月号的《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指出,当今的企业型态、规模将发生巨大的改变,未来的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大象型”和“跳蚤型”。所谓“大象型”企业,其实就是由多个企业因相通的业务而结成的“战略联盟”或“战略伙伴”——超越企业的企业,就像超文本超越文本的文本。它不是超级企业(Super Enterprise),而是超企业(Hyperenterprise)。Don Tapscott在谈到波特对新的竞争格局视而不见时说,“波音不再是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已经成为一家系统集成商了。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也不再自己生产E系列轿车了,而由Magna公司来承担包括最后组装在内的所有生产性工作。IBM则成了不真正生产计算机的计算机公司,生产工作由其协作网络来承担。”新的竞争格局的改变,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改变。从传统的对纵向一体化商业实体(企业)的管理转向项目管理,是理解这种改变的重要线索。所谓“跳蚤型”企业,其实以自身为惟一雇员的“结点”式“企业”。这单个人之所以是企业而不是个人,是因为它是以一个企业身份而不是以雇员的身份与另外的企业(哪怕是“超企业”)来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同事”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不是指同一组织里工作的员工,而是指并非同一组织但因为某个项目而聚在一起工作的个人。所以说,企业将不再是Business的惟一的主体,Business的主体不再是一个,而是三个:战略联盟、企业、个人。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在很多时候,管理不再让人首先想到是“企业管理”,而是“项目管理”。用《财富》杂志的话来说,一切商务活动都可能化为项目,“21世纪是项目管理的世纪”。企业的非企业化和超企业化浪潮即将来临,从对纵向一体化组织的管理到项目管理,是我们正在经历、见证的管理革命。对这种革命性趋势的无视,将会造成许多管理实践上的误区和管理理论上的盲点。项目管理的悖论在创新叠出的硅谷,项目管理早已成为相当流行的管理模式。很多工作团队不是作为“一以贯之”的组织而存在,而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因具体的生产项目而建立,一旦项目完成,它就可能解体。有人把这种管理方式称为“电影摄制组模式”。一个电影制片人为了生产一部电影,就会把在他看来最适合这部影片、但属于不同的制片公司的各类专业人员(从导演、主演到化妆师)召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能人班子”。影片摄制完成,这个“能人班子”即告解体,当然这并不排斥这个班子的某些人会因为某部片子而再度走到一起来。“电影摄制组”是工业时代超越组织边界的项目管理。其实,在农业社会里也有这种超越组织的临时性组织,比如农闲时节的狩猎小组。家庭和庄园是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但在农闲时节,一些人就周期性地组成一个临时团队来狩猎。从“电影摄制组”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张力——它既是无边界的